5月初 ,科技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小院数百亩试验田如棋盘般整齐。硕士一群年轻人正卷着裤腿在泥泞的读年田埂上穿行,时而俯身查看稻苗长势。两年在太阳底下,种田他们的科技衣服被汗水浸湿。在稻田旁的小院机耕路上,几个皮肤黝黑的硕士小伙子正在调试着大型无人机 。不远处 ,读年由傣家吊脚楼改造的两年实验室内
,手持叶绿素检测仪的种田研究人员正在忙碌。这些身影,科技正是小院扎根在此的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师生
。
2019年,硕士云南大学农学院教师黄光福带着两名新生
,辗转抵达这个边陲村落。最初
,村民看着师生们“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的身影
,有人被感动
,也有人不解 :“说是来做科研的大学生 ,怎么天天光挖地?”“这么高的学历窝在山坳里种田 ,到底图啥?”随着年复一年的试验
,沉甸甸的稻谷“解开”了村民的疑问
。
这群“泥腿子”师生通过挖掘长雄野生稻的地下茎繁殖特性,培育出“云大25”“云大107”等具备不同特性的多年生稻品种。截至目前
,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研发的种植技术已在云南省多个州市成功推广,并扩展至南亚
、东南亚、中东
、非洲等地区的14个国家
,该团队也于2024年获评“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与传统水稻需要年年播种不同,多年生稻一次播种可连续收割3年至4年 。从播种后的第二年起
,农民就无需购种、育秧、犁田插秧
,只需日常田间管理,就能实现“割韭菜式”收稻。
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胡凤益解释 ,这种模式在保证亩产量达到1000公斤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
,有利于生态修复,实现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
“科技小院的科研目标不仅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在田间地头真正落地 。”黄光福说,团队通过科技小院模式,将科研方向与农户需求紧密结合,当地农民也从最初的好奇观望到主动参与
。
曼恩村村民岩胆算了一笔经济账:自从用上云南大学提供的稻种,田里再不用年年买种育秧、犁地插秧,光种子钱和人工费每年每亩地就能省下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