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合肥中空玻璃,商家稍做手脚,玻璃成本就可降低10%,自曝则行而从外观上看就连有经验人士也难辨真假;投入资金上万元就能建一个玻璃加工厂
,行业讯作坊式生产的潜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合肥市玻璃商会此前专门开展了一次行业调查,结果发现 ,业资部分进入市场的合肥建筑玻璃质量存在六大“硬伤”。记者昨日从市工商联了解到,玻璃为解决建筑玻璃行业“硬伤”
,自曝则行合肥正在积较研究酝酿实施玻璃行业准入制。行业讯
调查发现六大“硬伤”
据合肥市玻璃商会的潜规调查,我市进入市场的业资建筑玻璃
,质量良莠不齐,合肥部分产品还存在安全隐患,玻璃表现出了六大“硬伤”。自曝则行
“首先
,产品的整体合格率偏低;其次,各个供货厂家提供的产量质量保证书格式不一、内容不全
,不能起到相应作用;个别企业没有加工和生产安全、节能玻璃的资质
。”合肥市玻璃商会会长王恒春介绍说
。
王恒春接着列举出调查中所发现的另外三大问题
:靠前,个别玻璃生产厂家为了迎合客户的“特殊”要求,擅自篡改玻璃产品检验报告。第二,出厂的玻璃产品没有进行必要的检验。第三
,不少生产厂家以次充好 。
“行业潜规则”太多
对于当前市场玻璃质量问题的根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主要是“行业潜规则”太多
。“没有行业准入制度,行业监管不力。”王恒春举例子说 ,同样是“5+9+5”的中空玻璃,正规厂家按照标准生产
,玻璃厚度应该是5毫米
,而一些不正规厂家生产的玻璃厚度则“缩水”到4.7毫米,这种细微的差别 ,就是有经验人士凭肉眼也很难看得出来
,但是,玻璃厚度降低了
,抗冲击能力明显不足 ,将其安装在建筑物上就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 ,有的小厂家还在铝条、分子筛等原料上“做手脚”,这些看似小小的改变 ,却可以使生产成本下降10%以上 ,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
“投入资金上万元就能建一个玻璃加工厂 ,作坊式生产的产品,质量自然是良莠不齐 。”合肥市玻璃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启文同样感叹。
据王恒春分析,影响当前市场玻璃质量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行业监管
。“目前
,对于玻璃质量监管 ,一般采用送检制度,也就是说 ,被检验产品的样品,是由各个厂家自行抽样送到有关部门去检验,送检的样品肯定是合格的。”王恒春说 ,这种送检制度的“潜规则”也早已被一些小厂家“摸透”了
。
正在酝酿“准入制”
据了解
,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比如上海,就已经实行了中空玻璃节能新材料认定的制度,并将建设用玻璃 、玻璃布纳入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要点质量监督管理范围,在对玻璃企业和玻璃产品的监管过程中除了相关部门的有关部门外
,其行业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承担了行业监管等相应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