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区别对待、有收有放有保有控的支持资讯原则,切实加强新上项目的化解信贷管理,严把政策界限,过剩严格准入标准
、行业严守审贷关口。有收有放
化解产能过剩要“堵”更要“疏” 。支持资讯引导银行业推动绿色资金发展,化解通过资金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过剩一个重要抓手。
既肩负转型升级 、行业结构调整的有收有放任务,又面临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上升的支持资讯压力,银行业如何在推动化解产能过剩的化解同时,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过剩资金风险?
今年以来,中国银监会明确,行业将推动化解产能过剩作为银行业转型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要点,要求按照区别对待 、有保有控的原则
,制定并实施好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在监管层的引导下
,各行积较调整信贷政策,疏堵结合,在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信贷增量的同时
,将信贷资源更多转向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领域。
严控过剩行业贷款增量
“目前 ,各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增量把控都比较严格,多采取行业限额等方式进行管理。”某国有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今年3月,银监会下发《关于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新上项目的信贷管理,严把政策界限
、严格准入标准、严守审贷关口。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
、淘汰一批”的路径,区别对待、分类施策
,优化信贷结构
。
目前 ,即使一些银行在钢铁、水泥 、平板玻璃等领域有新增贷款,放款对象也仅有制在信用较好、经营较为稳定的行业龙头企业,对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贷款则较为谨慎。以交通银行为例,今年以来 ,该行严格控制“两高一剩”等行业的信贷投放
,截至2014年6月底,该行公司贷款增量的89%都投向了民生消费、服务、制造等领域,压降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达51亿元。
但银行业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非常大的压力来自于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的上升。其中,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了风险管控的前瞻性 ,部分地区对行业企业的项目审批 、资源能耗
、环保排放等信息披露不充分及时,给银行风险管控带来挑战
。
当前
,化解产能过剩相关补偿保障机制建设也亟需加速
。湖南银监局今年在针对湖南常德 、永州等八地的调研中发现
,八地已列入淘汰和退出的过剩产能企业有47家
,涉及贷款金额8.5亿元,但由于企业关停或破产,银行债务面临悬空 ,各地方相关部门并未对此出台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办法。
针对这些问题,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银行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有效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动态信息机制,及时在业内通报相关信息
,以防范相关信贷风险
。同时,指导相关银行建立联合工作机制,积较参与各地化解产能过剩方案的制定工作,对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
,建立有效的惩戒机制。
绿色资金驶入“快车道”
化解产能过剩不仅靠“堵”
,也要靠“疏”。引导银行业推动绿色资金发展
,通过资金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监管层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
今年10月,首单绿色资金打理资金直接融入资金工具由兴业银行杭州分行成功发行,项目筹集的2.5亿元资金将支持杭州萧山水务集团污水处理项目。这是打理资金直接融入资金工具产品在绿色资金领域的创新探索。为实现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目标
,融入资金企业通过设立打理资金直接融入资金工具所融入的资金,将优先投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要求的行业。
今年以来
,不少银行继续提升绿色资金服务质量
,更加重视绿色信贷发展。渤海银行北京分行将信贷资源向节能环保、污染防治
、资源循环利用、建筑节能以及垃圾处理等环保领域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