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袤田野到繁华都市,从科研硅谷到海上粮仓 ,科技岭南大地处处涌动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热潮 。
功以才成,广东高质业由才广。激活人才是农业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科技和人才总是科技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引擎创新最活跃的广东高质地方集聚 。当前,激活广东省正积极构建高水平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业通过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 ,科技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引擎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样板。
创新机制用才
集聚人才资源“最大增量”
每年6月至7月,广东省水产养殖进入病害高发期,广州牧渔佳音技术服务部负责人余明海也迎来一年里最忙碌的时间 。“经常一大早就接到农技推广服务驿站打来的电话,说养殖塘里的鱼虾出现死亡 ,让我赶紧过去看一下。”作为一名有着18年水产养殖经验的技术员 ,同时也是一名农村乡土专家,余明海对这份忙碌乐在其中 ,“能为养殖户解决问题 、挽回损失,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在广东,像余明海这样活跃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村乡土专家不在少数,专家将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已成为各地农技推广工作的常态。2020年至2024年 ,广东省共认定了11373名农村乡土专家 ,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形成了有效补充。而农技服务之所以能如此高效 、持续地赋能乡村振兴,得益于自2020年广东省创新性构建的“1+28+100+10000”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1个省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为核心,统筹协调全省农技推广工作;依托2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县级建设100个农技驿站 ,作为技术服务的“桥头堡”;遴选认定超过1万名农村乡土专家 ,成为连接科技与农民的“桥梁” 。
“通过构建多元化 、立体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技服务效能得以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培育了一批能扎下根 、能打硬仗的‘科技尖兵’,带动更多农民尝到了科技耕耘带来的甜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
五指紧握方成拳 。为进一步将农业科技人才凝聚成势,发挥更大效能,2023年5月 ,广东省启动农技推广人才机构资源库建设 ,组织52个科研院校、1894个基层管理机构 、7957个社会化服务机构及超过2万名农技人才资源入库 。2024年,广东省从人才库中先后选派共3200余名优秀代表组成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精准对接服务“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科技特派员(轻骑兵)工作部负责人梁生表示 ,人才库的建立实现了对全省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的信息化动态管理,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造了一批农业技术服务的精锐之师。
平台优则人才聚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133N模式 ,致力于打造文化 、科技、数字、投融等要素赋能的“湾区CPU”;广东种业博览会作为种业成果展示 、转化和推广的核心平台,举办20多年来累计展出全球优新特色农作物品种13万余个,吸引参会130多万人次。
以广东种业博览会等平台为契机,广东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省市联动服务产业的示范活动 ,以人才“增量”持续撬动发展“质量” :开展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吸引省内优秀农机手角逐比拼;推广“农友圈”平台,助力农技专家精准提供农技服务;组织开展全省水稻合理密植促单产 、紫云英种植试验示范提升土壤肥力、推广绿植绿化管护技术,贯彻粮食安全战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行动 ,为农户带去实实在在的收益……科技人才之花,正在岭南大地上尽情绽放 。
聚焦产业引才
做优干事创业“生态体系”
乡村全面振兴 ,离不开农村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 ,广东坚持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强化农业科技特派员(轻骑兵)能力提升 ,推动农业技术服务向产前延伸、向产后拓展,支撑和服务全产业发展 。
潮州市狮头鹅产业历史悠久,养殖规模大,却面临鹅蛋产量低、成活率低 、农民养殖技术落后等发展困境。为破局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狮头鹅国家保种中心(广东立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组建了一支农业科技服务团队——广东饶平狮头鹅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 ,采用“校院企”协同创新模式联合开展狮头鹅新品种培育、养殖技术指导等工作 。科技小院还先后邀请仲恺疫病防控 、食品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