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市南区街道曹边村“百亩之家”农业生态园的稻田里,一群小鸭子时不时传出“嘎嘎”的小鸭苗欢鸣声,在田间地头漫步片刻 ,孕育鸭芯便又转头“扑通”游入稻丛中 ,中山种业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了,小鸭苗它们便是孕育鸭芯曾一度销声匿迹的中山麻鸭。经过农业科技人员多年来的中山种业选育、保育与推广,小鸭苗鸭苗的孕育鸭芯数量从仅有数十只到每年可稳定出产2万只 。
中山麻鸭的中山种业回归,正是小鸭苗中山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孕育鸭芯加快选育推广优良品种的中山种业生动实践。稳定的核心保护种群 、突破创新的育种技术 、智慧与生态相结合的养殖模式……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正为中山麻鸭产业汇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
经过农业科技人员多年来的选育、保育与推广 ,鸭苗的数量从仅有数十只到每年可稳定出产2万只。
十年保种 ,濒危中山麻鸭归来
“80712号鸭,初生重45克;80713号鸭,初生重47克……”在中山麻鸭保种场里,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高级兽医师吴咏梅和她的同伴们一起 ,正在为一批小鸭戴上翅号、称重 ,再送入保温箱 。经过28天左右的孵化 ,这批提纯至第八世代、家系为1-62的中山麻鸭刚刚破壳 。生长到第70天之后,它们将要在实验室里接受一次更为细致的检验,为优化食谱、培育更优良的品种提供重要依据 。
中山市农科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一批刚出壳的小鸭戴上翅号 、称重,再送入保温箱。
如此细致、精密的流程 ,吴咏梅并不陌生。作为中山麻鸭保种育种工作的参与者之一 ,她见证了中山麻鸭从几乎灭绝到不断壮大的全过程。
中山麻鸭是唯一被列入广东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的鸭品种,有着600多年的养殖历史,具有产蛋多、耐粗饲 、易肥育、肉质好等优点。据《畜牧兽医学报》,中山麻鸭的养殖规模最高峰曾一度达到360多万只。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市场经济发展及外来快大鸭品种的冲击 ,生长周期长 、体型偏小的中山麻鸭数量日益减少。2006年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