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基地(以下简称:大亚湾基地)传来消息,鱼规鞍带石斑鱼(龙趸)攻关团队接连突破多项技术难题 ,模化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繁育
“目前 ,新进我们在亲鱼培育、突破营养强化、多项人工催产、技术授精与孵化、难题仔稚鱼培育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团队负责人、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蒙子宁表示 ,鞍带石斑鱼具备生长快、抗风浪和经济价值高的特性,将为广东深远海养殖提供更多优良品种 。
鞍带石斑鱼(龙趸)个体巨大、肉质鲜美,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亲鱼共享降低培育周期成本
鞍带石斑鱼体型巨大 、生长迅速,最大可达400公斤,在良好环境下,孵化后第二年每年可以增加5-10公斤 ,而且肉质鲜美 、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受欢迎的水产养殖石斑鱼之一。通过将其与其他石斑鱼品种杂交,培育出如云龙石斑鱼和虎龙杂交斑等具有更好抗逆性和生长性能的新品种 。“从育种角度看 ,进行鞍带石斑鱼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十分必要,它在石斑鱼杂交育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广东深远海海况复杂 ,浪大流急 ,台风频发 ,水环境变化大 ,对养殖种类的适应性有较高的要求。同时 ,深远海养殖的高成本也要求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养殖种类 。”蒙子宁认为,鞍带石斑鱼体型庞大 ,游泳缓慢 ,抗应激能力强,加上厚达5厘米的皮肤 ,可谓是‘皮糙肉厚’ ,具有显著的抗风浪能力,是广东深远海养殖的理想候选品种之一。
鞍带石斑鱼是深海鱼类 ,目前已形成一定养殖规模 。
蒙子宁团队的目标是构建鞍带石斑鱼优质亲本繁育群 ,培育优质苗,同时构建陆基苗种培育技术体 ,为深远海养殖品种开发提供技术方案,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提供优质适养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蒙子宁团队技术攻关的鞍带石斑鱼亲鱼来自大亚湾基地种质资源库。今年7月6日,广东省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随着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启动仪式的进行同步落成,以促进种业攻关研发进程 ,助推种苗产业化应用,扎实推进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鞍带石斑鱼的性成熟时间较长,长到足够的重量(30-40公斤)需要4-5年的时间 ,单凭科研团队无法支撑其长周期带来的高昂费用 。”蒙子宁指出,“资源共享是本项目的一大亮点,创新性搭建种业攻关共享平台,整合项目实施单位人、财、物等资源,是集中力量打好种业攻坚战的重要一环。”
攻克多项繁育技术难题
目前 ,实现鞍带石斑鱼规模化繁育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点,蒙子宁指出,主要挑战包括雌雄发育不同步和育苗成活率低等问题 。
鞍带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品种,雌雄发育不同步,雌性先熟,高龄鱼才转变为雄鱼;同时 ,它也属于分批多次产卵类型 ,产卵期较长 ,生殖生理特点较为复杂 ,取得大量优质成熟的受精卵尚有难度。
“再者 ,开口饵料是鱼苗成功培育的关键,鞍带石斑鱼仔鱼开口摄食时的口径非常小,开口难;育苗后期的稚鱼性情较凶猛,会互相残杀,这也是导致其育苗成活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育苗过程中的病害影响,特别是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也会对仔鱼构成严重威胁和造成毁灭性损失 。”
鞍带石斑鱼具有生长速度快的特点 ,图为利用鞍带石斑鱼杂交育成的珍珠龙胆石斑鱼。
“这些技术难题意味着鞍带石斑鱼规模化繁育依然任重道远 ,需要系统开展包括亲鱼培育、营养强化 、人工催产、受精与孵化 、仔稚幼鱼培育技术等各个环节的研究,建立高效高产的工厂化和生态系苗种培育技术体系。”他表示,为此,团队从亲鱼培育 、规模化苗种培育和陆基苗种培育技术体系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蒙子宁所在的林浩然院士团队,曾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石斑鱼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及其中试示范”,在斜带石斑鱼的生殖调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等方面已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术上的突破,为鞍带石斑鱼的人工繁育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据蒙子宁介绍,团队通过激素处理 、营养强化和环境控制等技术,成功诱导亲鱼性腺发育,获取高质量配子,并通过超低温(-196℃)冷冻保存技术,制备并长期保存大量优质鞍带石斑鱼精子,解决了雌雄发育不同步问题 。
鞍带石斑鱼深远海养殖潜力大
在解决亲鱼性腺发育与配子保存问题之后 ,育苗饵料和鱼苗成活率成为下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 。蒙子宁团队也在不断筛选适合不同生长阶段的饵料,优化饵料投喂策略,以满足仔鱼的摄食需求;并研究如何通过分级筛选技术减少仔鱼互相残杀 ,提升苗种存活率;在病害防控方面,同步开展生态调控研究,着重于温度、盐度 、光照等环境因素的优化 ,以减少病毒性疾病对育苗过程的影响。
人工培育的鞍带石斑鱼种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