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座移座丰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启动,民民淅川县十个移民村顺利完成搬迁 ,俗博在新家园开启新生活。物馆当年11月17日,碑铭河南日报在“焦点网谈”版刊发报道《网友提议建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记万记录下每个移民的淅川名字,记录下再也回不来的移民家园。2011年 ,座移座丰字淅川县16.5万移民全部搬迁完成,民民如今,俗博移民搬迁已十余年,物馆在他们生活过的碑铭土地上 ,都留下了哪些移民印记,记万移民乡亲的淅川乡愁又将寄托何处?今天 ,记者就从一座移民纪念馆 、56座移民丰碑、1002棵古树讲起,带你了解和南水北调移民有关的故事 。
一座移民民俗博物馆 ,定格故乡的模样
2017年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南阳市移民教育基地”开始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旧址建设,并于2018年3月建成向公众开放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建筑面积520平方米,珍藏丹江移民图片20000余幅、书籍1200余类、媒体报道7000篇、纪实视频20000分钟、民俗实物2600余件, 内部分设北国水源、淅川民俗 、南水北调、饮水思源四个展览区及移民影像展映厅 ,全面展示淅川移民迁安过程以及淅川丹江移民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以及文化传承。
2018年3月28日开馆以来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日平均参观人数在300人左右 ,而南阳市移民教育基地也已开展了淅川县首届乡村振兴研讨会、十佳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鱼关站 、淅川社保局“学习移民精神立足岗位奉献”主题活动 、盛湾镇中心小学“学习移民瞻仰先贤”主题活动及淅川组织部“饮水思源”主题党员日活动,以各种形式重温移民历史,学习移民精神 。目前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和南阳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淅川县中小学生研学活动2000场次 。
56座丰碑,铭记16.5万淅川移民的名字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起,20.2万淅川移民先后历时20年,分6批迁往青海、湖北 、河南三省七县市。水库蓄水后 ,全县淹没土地面积362平方公里,其中淹没耕地28.5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淹没县城1座 、大小集镇14个。
丹江口大坝加高后,豫鄂两省又有34.5万移民搬离故土,迁入异乡 。其中淅川县共搬迁16.5万移民,涉及11个乡镇、168个村、1312个组,新增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
2009年,这场世纪大搬迁开始了 ,16.5万淅川移民,拆掉网箱,推倒生息繁衍的老屋,挥别亲人 ,义无反顾地卷起铺盖,为南水北调让出家园!
位于淅川县盛湾镇的鱼关村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河南10个试点移民村之一,2009年整村搬迁到南阳市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移民新村 。2009年8月20日,鱼关村893位村民整村搬迁至300公里外的唐河县。为了给鱼关移民留下根脉 ,2010年10月,刻有鱼关893名村民名字的“鱼关村移民纪念碑”在鱼关原村部位置落成。碑高1.88米 ,象征着鱼关村188户村民,这是丹江库区第一座移民纪念碑。
2015年3月11日 ,“移民丰碑”立碑仪式在淅川县盛湾镇鱼关移民村旧址举行 ,高8.8米,重23.8吨 ,刻有“移民丰碑”四个大字的主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