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教育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 。中小指南此次发布的学人两项指南是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 、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工智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全球教育领域应对技术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识教
这两份指南的中小指南重要意义与应用原则是什么?如何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对此 ,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学人
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工智核心素养
《通识教育指南》旨在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识教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中小指南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学人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工智通过知识、识教技能、中小指南思维与价值观的学人有机融合,培育四位一体的工智人工智能素养 。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 ,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 ,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初中阶段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 ,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 。高中阶段则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培育 。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 ,鼓励学生整合物理 、数学 、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 。以此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性认知 ,强化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化学习筑牢根基。”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人介绍 。
如何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中小学日常教学实践 ?该负责人解答,将人工智能教育与信息科技 、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有机衔接。通过独立设课、跨学科融合 、实践活动设计等多元形式 ,构建阶梯式 、连贯性的课程架构 。同时 ,大力倡导项目式学习 、案例分析、互动实践等创新性教学模式 。
“我们鼓励学校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将人工智能教育与科技节 、技术挑战 、创新项目展评等活动有机结合 。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 、交流学习经验的平台,促使人工智能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成长过程。”该负责人说 。
防范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
《使用指南》紧密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场景 ,明确各学段使用规范 ,确保技术安全、合理 、有效地辅助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推动教育管理智能化 。在“政—校—企—家—社”多方协同下 ,既释放技术赋能教育的创新潜能,又筑牢教育主阵地的价值根基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哪些核心应用场景 ?相关负责人介绍 ,共包括三类:
——第一类应用场景是促进学生成长。通过智能学伴系统生成多维诊断报告 ,精准匹配分层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