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晨光已染亮稻田,而我的起帮桥梁驻镇故事 ,正从这沾满露水的陈诗第一页开始书写。”2023年4月12日
,到田驻韶关市翁源县新江镇帮扶工作队队员陈诗怡记录下了她第一次下村的头架感受。
这本印着医疗机构标志的起帮桥梁黑色记录本,伴随陈诗怡走过了近700个驻镇帮镇扶村的陈诗日夜 ,记录着那些略带晦涩的到田音译客家话、重获新生的头架脱贫户近况、需要关心的困难学子和各村的产业商机 ,也记录着不断成长的自己 。
从整理文件到田间地头,从行政表格到振兴蓝图 ,作为韶州人民医院行政骨干的陈诗怡走出了办公室,走向了更广阔的田野 ,在新江镇,她用心架起了医疗帮扶的桥梁 ,书写着乡村振兴的脚注,点亮了自己的青春。
“医生”:架起20个村居的医疗帮扶桥梁
“我不是医生,但村民们总爱叫我医生 。”陈诗怡略带羞赧地说道 。在韶州人民医院,陈诗怡是得力的行政骨干,而在新江镇20个村(社区)不少村民眼中,她虽不是在手术室操刀的医生 ,却是他们消除病痛道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医生”。
分组走访770户困难群众,协调医院专家团队8次下乡义诊 ,包车接送困难患者以及术后探访,陈诗怡对接了一位又一位病患,陪伴他们接受治疗的过程。“村里老人面对病痛总是选择熬着。我希望可以帮助他们把生活的质量提高 。”陈诗怡这样说着,也这样做着 。
陈诗怡正在接送术后患者回新江镇。
作为工作队中唯一有医院工作背景的队员,陈诗怡特别关注村民的健康状态,尤其关注患白内障的老年人 。白内障是常见的眼科疾病 ,但大多农村老人因对这种病认识不足而耽误治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023年10月,在凉桥村走访时,与脱贫户胡大叔的第一次见面令陈诗怡印象深刻 。“他坐在沙发上 ,双目浑浊 ,头斜歪着 ,驼着背,看起来暮气沉沉。”50多岁的胡大叔与80岁的母亲相依为命 ,一家仅靠姐姐的资助过活。因患上白内障 ,他逐渐失去自理能力 ,还曾因视力问题摔成粉碎性骨折,住院三个月 。在了解情况后,陈诗怡马上向帮扶单位韶州人民医院汇报 ,为他申请了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公益慈善金零自负的名额。11月 ,胡大叔接受了白内障复明手术 。
治疗很成功,胡大叔的双眼终于重见光明,他的生活也重焕光彩。再见胡大叔,他高兴地向“陈医生”分享自己外出做零工的经历 ,表达自己独立照顾母亲的喜悦 。这一刻,驻镇帮扶工作的意义如此具象地体现在胡大叔的身上,深深地激励着陈诗怡。
陈诗怡入户探访白内障术后的胡大叔 。
多面手:是守护者也是记录者
胡大叔的故事 ,陈诗怡用视频记录了下来。她其实是从零开始自学视频剪辑的,如今已经制作了《新江话你知》等50条新媒体作品 ,为镇村拍摄制作公益视频10余条,单条最高播放量突破5万,工作视频播放量突破10万 。曾经坐在办公室的会议记录员,如今在山村田园记录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这是我人生中难得的基层经历,所以我希望能多多记录下来这些真实又触动人心的时刻 。”她笑着说道 。
陈诗怡制作的视频《点亮光明之光》 ,记录胡大叔的故事。右上角为陈诗怡为驻新江镇帮扶工作队设计的LOGO 。
陈诗怡守护着村民的光明,也守护着新江镇困难学子们的心灵。
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她,会主动关注困难学子们的心理问题 ,通过面对面交流帮助孩子们缓解压力 ,疏解郁结 。“孩子们其实都很懂事 。我在入户时会尽量多和他们沟通 ,慢慢打开他们的心扉 。”陈诗怡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 。目前,她已初步为困难学子建立起档案,正在协调相关部门为部分学子争取一系列补助。
陈诗怡入户了解困难学子情况 。
除了建立困难学子档案,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出身的她,还把行政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融入到了日常中。她将原来的管理理念与乡村振兴日常工作相结合 ,建立“一日一记、一事一档”的工作档案 。因此,她经常在办公室忙到凌晨 ,伏案疾书,详细地记录入户的情况和帮扶的需求。看着密密麻麻的记录,她笑着自嘲 :“现在看日记数据比看工作报表更有亲切感。”
自己:青春因奋斗而绽放
2023年4月12日 ,暮春四月。陈诗怡在记录本写下自己第一次进村调研的感受:
“经过一片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