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深入福安田间指导果农进行葡萄管护 。宝塔型
核心提示
“让数据‘跑’起来,福安让农民‘闲’下来 ,市构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建乡”前不久 ,村人才服在省科技特派员刘林的宝塔型牵线下,福建理工大学“数字乡村建设服务工作站”落户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王楼村 ,福安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数智”力量。市构
在福安,建乡还有上万名像刘林这样的村人才服人才 ,他们通过引技术 、宝塔型带项目等方式,福安为做好乡村振兴“土特产”文章注入强劲动能。市构
近年来 ,建乡福安向内挖掘土专家、村人才服用活科技特派员,向外与高校院所合作、柔性引进农业人才 ,构建起上有专家 、中有科技特派员 、下有乡土人才的“宝塔型”乡村人才服务链。
本土培育,“土专家”涌现
走进福安市松罗乡万亩葡萄园 ,随处可见采收 、分拣、运输葡萄的场景。这个曾经被认为不适宜种植葡萄的山区 ,去年葡萄年产值达1.6亿元。
“松罗葡萄最大的特色就是高山和晚熟 ,相比沿海地区,我们的葡萄一般延迟20多天上市,成功避开葡萄上市高峰期的市场竞争 ,保证果农有稳定收入。”最先在松罗乡引种葡萄的农民郑柯发告诉记者。
1998年 ,福安平原地带葡萄发展正盛,这点燃了郑柯发的增收梦 。“要是葡萄能引种到松罗 ,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也会大幅提升。”多年来 ,郑柯发带头尝试避雨栽培 、果实套袋等技术,实现葡萄每亩产值从5000多元到1.6万多元的跨越 ,成为当地有名的葡萄种植“土专家”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返乡种植葡萄 ,蹚出了致富路。
“我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柯发的帮助 。”2016年,郑唐弟在郑柯发的扶持下 ,从5亩葡萄园起步 ,靠着葡萄大丰收,次年他便将房子修葺一新。如今 ,依靠种植葡萄,郑唐弟每年都有9万多元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为让葡萄种植技术惠及更多乡亲,2014年 ,“郑柯发科普工作室”成立 ,除分享自身种植经验 ,郑柯发还邀请有关技术人员授课 ,提高葡萄种植户栽培和管理水平。至今,该工作室已开展技术培训班30余期,3000多人参加 。
松罗乡葡萄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土专家”郑柯发功不可没。“一位能人可以带动一个产业,也可以带富一方群众。”福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章桂平说,近年来,福安充分挖掘当地“土专家” 、种植养殖能手 ,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库,将人才细分为茶产业、葡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