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寒冬”期持续至今,推动连巨头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 ,光伏关键此番“京赛同盟”瓦解
,行业以及此前频频传出的走出支持巨头企业破产传闻
,便是寒冬真实写照。市场萧条之下,技术维持一定量订单成为企业生存的市场救命稻草。
去年底,研究龙头光伏企业因为长协订单的推动依旧维持
,还能在中小企业停产关闭的光伏关键浪潮中保持淡定。但随着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行业大企业与下游客户订单不保的走出支持局面已开始出现,赛维LDK此前就因大客户欧洲Q-cells公司的寒冬倒闭而致使其规模1.5万吨的多晶硅订单化为泡影。
行业由来已久的技术价格战在目前低迷的市场状况下愈演愈烈
,为获得订单,市场以中小多晶硅企业为代表
,全行业“低价清仓”现象举不胜举
。
但值得注意的是
,面对行业低迷,一些国外企业却在竞争中独善其身。据中国经济权益凭证报记者了解 ,大部分国家第二位的光伏设备厂商德国Centrotherm公司目前积压在手的订单金额达到5.082亿欧元 。
为什么Centrotherm公司能够逆市获得如此大额订单?其公司高管表示 ,是靠其引以为傲的前瞻性技术赢得了客户的青睐。其所生产的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已达20%,行业“寒冬”下
,他们还在精钻技术
,去年以来连续刷新产品品质纪录。
国内其实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亚洲多晶硅老大保利协鑫的订单量目前也排到了2020年。其因技术进步而推动的成本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