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恐男厌女 ?半月别议性别议题要对话不要对骂
“恐男”“厌女”“你打拳”“你急了”……网络上 ,基于性别的谈恐题对骂战几乎每一天都在上演。针对性别议题施行言语“暴力”,男厌女性真的对骂会有益于性别议题的解决吗?
1
性别对立是个万能筐 ?
分享生活小妙招 ,无人问津;吐槽老公不干家务,半月别议点赞几万——近来,谈恐题对短视频创作者晶晶常常为此感到困惑 :一方面为自己似乎掌握了“流量密码”感到窃喜;另一方面 ,男厌女性评论区中“男人就是对骂不行”“这样的老公不离婚留着过年吗”也让她格外惊心 。
当下,半月别议性别议题已成各路博主的谈恐题对“财富密码” 。西南财经大学反歧视法研究中心主任何霞坦言 :“在网络当中 ,男厌女性经常会看到以性别议题作为商业引流手段的对骂账号 ,引导网民对此进行情绪化表达。半月别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除了有人刻意引导外 ,谈恐题对现实生活中的男厌女性群体事件与个人遭遇,也助推性别话题成了网络舆论场中的“顶流” 。一系列社会案件,在加剧着女性社会生活不安全感的同时 ,也在推动着更多女性产生争取自身权益的意愿 。从百度搜索指数的折线图中可以看出 ,自2019年起至今 ,“女权”的百度搜索指数始终超过10年的平均值,而2020年,“女权”一词的指数又超过了2019年平均值的2倍。
29岁的上海白领叶子是一个200多人性别议题讨论群的群主,因在求职阶段被不平等对待 ,萌生了想要与更多女性交流互助的想法 。据她观察发现 :“虽然现在许多针对性别问题的讨论确实是存在偏激和不理性的成分 ,但事实是也确实存在太多因为‘隐形门槛’而被伤害的女性 。尤其是在涉女性的恶性社会事件发生之后,大家都感到既愤怒又委屈,因此很容易将对无力改变现状的不满 ,转化成对男性群体的敌意。”
在种种因素叠加下 ,性别对立逐渐泛化,出现了一种“性别对立是个筐,啥都能够往里装”的独特现象 。性别对立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成为部分人群的共识,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到引人注目的社会事件似乎都可以套用 ,而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与冲突被忽视,以性别作为事件评判标准而非道德法律的趋势也有所抬头 。
2
网络混战,议题失焦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吴帆认为 ,网络上性别议题的声浪持续高涨,首先要看到其中存在的积极意义。“性别之间天然的差异性 ,导致在性别议题当中出现探讨乃至争论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而互联网为这种讨论提供了空间,不同性别的人在网络上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 ,这对于性别议题的理性交流和深入沟通无疑是有益的。”
然而,网络空间“短平快”和匿名性特征,也让许多理性探讨的声音被淹没在了情绪化的发泄当中 。“事实就是 ,在这种漫长而没有结果的骂战当中 ,双方都会感到委屈和愤怒 ,除了导致对立的再一次升级,也造成了对性别平等这一议题的污名化 。”吴帆说。
今年4月,一档上线于2016年的纪录片《人间世》的主人公张丽君再度登上了热搜。这位母亲于怀孕5个月时被确诊癌症 ,为了平安生产,她拒绝引产后进行治疗,最终失去了生命 。而在几年后 ,有“知情人”爆料称 ,张丽君的丈夫在妻子去世不到1年后再娶 ,孩子也被过继给亲戚抚养,一时间招致了来自全网的口诛笔伐 。即便最终事件被辟谣 ,但与此并不相关的男性女性,统一被扣上了 “女人爱自我感动是病”“男人大多不长情”的帽子 。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性别议题的过度解读和混战频发,部分年轻女性已经开始对结婚生子产生拒斥。对此,吴帆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不同性别之间的无脑站队 、恶意攻击,对于三观尚未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长期浏览此类内容,很可能会使其对性别议题的认知产生偏差 ,进而陷入混乱与极端。”
3
营造理性 、健康的性别议题讨论生态
“在对性别议题的探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