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他们裤脚沾泥蹲在稻田,沾泥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无人机;实验室里紧盯数据改良抗病稻种 ,农广深夜编写通俗技术手册 。东农茶山飘雨时奔忙指导防冻,员蹚检测台前严苛把关每一粒粮—汗珠坠入泥土 ,凡路化作万亩金浪与农户的脚下技人笑脸。
奋进“百千万” ,农技建新功。农广五一前夕,四位扎根广东沃土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古幸福、林伟秋 、谢文青 、仇志杰 ,以“全国劳动模范”的殊荣登上国家领奖台。
他们用三十载躬身田垄的坚守,将论文写在岭南大地上 :从超级稻破纪录的亩产,到茶树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从白叶枯病抗病良种的攻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严苛守护……
这群"泥土里长出的科学家"以科技为犁 ,以创新为种,在撂荒地复耕 、生态治理 、品牌强农等领域拓荒开路,累计为农户节本增效超亿元 。
他们褪去书卷气、染上泥土香,把实验室成果化作田间笑语,让“广东粮”“岭南茶”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时代在变 ,但“把农技推广当做毕生事业”的初心未改,这正是广东农技推广者对奋进“百千万”最有力的回答。
全国劳动模范:古幸福
在惠阳区的田间地头 ,总能看到一位皮肤黝黑、裤腿沾泥的中年人 。他是惠阳区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古幸福 ,30余年来始终扎根基层,将“爱农业、爱农村 、爱农民”的理念融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
面对农业生产的难题 ,古幸福总是冲在一线。2021年惠阳遭遇连续干旱,他连续一个月深入田间协调水源 、推广节水技术 ,帮助农民完成插秧;2022年他带领团队对惠阳区400多个撂荒耕地逐户摸排,制定针对性复耕方案 ,推动惠阳成为全省复耕复种标杆 。他年均开展田间指导超200天,组织技术培训40余场,累计为农户节本增效超3000万元。
在农业科技领域,他坚持“向科技要效益” 。2016年引进试验种植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超优1000”,亩产达725.6公斤,创惠州水稻单产纪录;2017年与省农科院合作的“冷浸田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